【博士后招聘】方志军教授团队与李华伟教授团队联合招聘AI+医疗领域博士后
一🧑🏻🚀、招聘条件
1.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思想品德端正🧅,恪守学术道德。
2.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近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条件特别优秀者,适当放宽。
3.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参与项目核心算法研发🦗,参与项目技术攻关🌨。
4.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音视频处理💉、信号处理、机器视觉、知识图谱等方向优先👆🏽。
二、拟开展研究课题
1.听力障碍智能化诊断
2.睡眠呼吸障碍智能化诊断
3.眩晕智能化诊断
三、福利待遇
1.年薪:提供优厚的博士后薪酬:30-50万年薪(税前),具体面议📞。
2.科研奖励:在站期间还可申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优秀博士后科研奖励,以及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等支持。
3.申报项目💁🏽♂️:在站期间鼓励博士后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请各类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申报“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和人社部“博新计划”等。
4.生活保障♞:全职博士后在站期间可按规定向复旦大学申请租住博士后公寓以及子女入园入学,具体执行政策以学校为准。
5.优秀博士后出站🚌,择优留方志军教授或李华伟教授团队工作,解决事业编制🛷。
四、应聘联系方式
余老师📩,电话:15821878564
邮箱🥼:yuwenjun@sues.edu.cn
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AI+医疗领域博士后。
五、团队介绍
1.方志军教授团队
方志军,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杏悦2娱乐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特聘教授🎋,CCF/CAAI/CSIG/IEEE/ACM高级会员👤。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级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数据智能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平台基础: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智能感知与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美国华盛顿大学)、5G+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中国联通)等。
产学合作联盟:数字中国产业联盟、(中国)5G制造创新生态联盟👩🔧、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等。
学术基础: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IEEE TIP🤲🏿、TMM、TCSVT、TNN等以及CVPR、ICME、ICPR等知名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在研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基金委)♊️、面向医联体的5G+远程诊断系统研发及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工信部、卫健委)🧑🏽🔬、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智能眩晕诊疗全流程数字化平台”、申康医院发展项目等👩🏿🚒。
成果获奖与转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研究成果在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成知识成果转化2700万元。
2.李华伟教授团队
李华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长兼耳鼻喉科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耳科组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侯任主任委员🚵🏿♀️。研究方向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病机制和生物学干预策略,眩晕数字化诊疗装备,内耳前庭功能全频率多维度评估的数字化诊疗装备。
平台基础:拥有眩晕与前庭功能障碍临床中心👳🏻♀️,建立了集疾病诊疗、系统康复🧕🏼🚵、临床研究与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综合平台。中心设立眩晕专科和康复门诊,集诊疗🧑🦯➡️、检查、康复、随访于一体,全方位满足眩晕患者的就医需求👨🏿🦰。由眩晕领域知名专家及多位专攻眩晕方向的专科医师组成临床团队🚐,阵容强大🫘、实力雄厚⛑;与国内数十家医院联合建立了多学科合作诊疗体系,志在攻克复杂疑难眩晕疾病🤹🏽♂️,建立具有国人特征的耳源性眩晕诊疗规范和指南🌠,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适宜技术,形成耳源性眩晕诊疗的“中国标准”。中心配备国际一流的前庭功能检查设备🙌🏿,包括NeuroCom平衡台♒️、Synapsys平衡仪、全自动耳石复位转椅、全自动偏心转椅、诱发电位仪、眼震视图、视频甩头仪等,全面开展动态平衡功能、眼震视图、双温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cVEMP)、视频甩头检查(vHIT)、转椅试验、耳石检查和复位。
学术基础:在耳聋发病机制和生物学干预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了许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重大突破,为应用干细胞移植和通过转基因技术激活毛细胞再生治疗感音神经性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Cell Reports🤽🏿♀️、J Neurosci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8篇论文获得封面照片和重点介绍的第一导读)。获得系列专利🐋,包括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并实现转化(获得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打破了领域内相关设备的国际垄断。自主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前庭功能检测与治疗设备👎🏻。远程诊疗Verti-Goggle系统🙎🏽、多用途眩晕诊疗转椅。
承担项目:“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等)🧂、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基金等研究课题40余项👝。
成果获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